杜者蘅傳(第七章 在抗美援朝前線(xiàn) 1950.10---1951.11)

發布:2012-06-27 10:31 閱讀:2899 次 【 字體:

第七章在抗美援朝前線(xiàn)(1950.10---1951.11)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争爆發。6月27日,美國公然以其陸、海、空軍直接入侵朝鮮。6月30日,美國陸軍第八集團軍直接參加了朝鮮的地面作戰。7月7日,美國操縱聯合國非法授權其指派司令官統一指揮侵朝各國軍隊。10月1日悍然越過“三八線(xiàn)”,瘋狂地向北朝鮮首都平壤和東部重鎮元山等地進逼,多次派遣空軍襲擾轟炸中國東北邊境的一些城鎮和鄉村(cūn),狂妄叫嚣:“鴨綠江并不是(shì)把兩國(指中朝)截然分開的不可逾越的障礙”,嚴重地威脅着新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安全。在此緊急關頭,中國政府及時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決策。1950年10月8日,毛澤東主席爲組成中國人民志願軍發布命令,任命彭德懷爲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yuán)兼政治委員(yuán)。命令中第四項指示:“志願軍以東北行政區爲後方基地,所有一切後方工作供應事宜,以及有關援助朝鮮同志事務,統由東北軍區司令員(yuán)兼政治委員(yuán)高崗同志調度指揮并負責保證之。”據此,杜者蘅被抽調作志願軍入朝參戰的後勤準備工作。10月19日,毛澤東主席在給中南、華東、西南、西北等中央局的電報中指出:“爲了保衛中國,支援朝鮮,志願軍決于本日出動。先在朝鮮北部尚未喪失的一部分地方站穩腳,尋機打些運動戰,支援朝鮮人民繼續奮鬥。”并确定“以運動戰爲主,與部分陣地戰、敵後遊擊戰相(xiàng)結合”作爲志願軍第一階段的作戰方針。

1950年10月19日,志願軍跨過鴨綠江,開赴朝鮮戰場,東北軍區後勤部随即組成了志願軍司令部後勤科,負責志願軍後勤事宜,主任由東北軍區後勤部副部長張明遠擔任,杜者衡任政治委員(yuán)。

1950年10月20日杜者蘅入朝參戰。1950年10月23日,由志願軍司令部後勤科擴大組成東北軍區後勤部前方指揮所,負責組織指揮志願軍的後勤工作和與後方聯系等,杜者衡任政委。

經曆五次戰役

杜者蘅和志願軍全體官兵一樣,入朝開始就遇到語言不通、人地生疏、天寒地凍,物資運輸任務艱巨,通訊聯絡不暢等最嚴重的問題。

1950年10月25日晨,志願軍抗美援朝第一次戰役打響。中國人民志願軍對竄入溫井的僞軍一個加強步兵營發起攻擊,在兩水洞地區,經一小時激戰,全殲敵人,并乘勝攻占溫井,揭開了戰役的序幕。10月27日,志願軍再将溫井以東地區僞軍4個營殲滅;29日,再将由楚山竄回古城洞及其以南地區的僞軍一個團擊潰,殲敵一部。此時,敵雖已發現(xiàn)志願軍入朝,但(dàn)認爲是(shì)“象征性出兵”,故仍一面調整部署,一面繼續冒進。英軍第27旅,美軍第24師已分别進至郭山,龜城地區;僞軍第8師退守球場地區;僞軍第7師東調球場、德川,加強其翼側;美軍騎兵第1師位于雲山、龍山洞地區;僞軍第1師主力撤至甯邊及其以東地區。美軍第二師也開始由朝鮮南部北調安州地區,作爲預備隊。

爲殲擊、鉗制與調動敵人,彭德懷于10月30日9時發電軍委,上報了作戰部署。毛澤東于10月30日20時緻電彭德懷,指出:“你們30日9時的部署是(shì)很好的。我方對敵人數量、位置、戰鬥力和士氣等項均已明了,我軍已全部到齊展開,士氣高漲;而敵人對我方情況則至今不明了。”并指出所定殲敵目标“是(shì)完全正确的。隻要我38軍全軍及42軍一個師,能确實切斷敵人清川江後路,其它各軍,師能勇敢穿插至各部分敵人的側後,實行分割敵人而各個殲滅之,則勝利必能取得。”接着又(yòu)于11月2日連續兩次電示彭德懷具體安排部署。據此,彭德懷果斷地命令第38軍殲滅球場之敵,迅速從敵右翼沿清川江左岸向院裏、軍隅裏、新安州方向實施戰役迂回,控制上述地區,确實切斷清川江南北敵之聯系。令第42軍第125師向德川突擊,并占領該地,阻敵增援。令第40軍迅速突破當面之敵,相(xiàng)機殲滅甯邊之僞軍第1師,令第39軍殲滅雲山之敵,得手後協同第40軍殲滅美軍騎兵第一師。令第66軍以一部兵力于龜城以西鉗制美軍第24師,主力視情從側後突擊該敵。

11月2日,第39軍攻克雲山,将美軍騎兵第一師和僞軍第一師各一個團大部殲滅。第40軍攻擊受阻,未能包圍甯邊敵軍。第38軍前出到院裏地區,敵人感到翼側受到威脅,開始全線(xiàn)撤退。志願軍乘機繼續發動進攻,至4日,先後到達博川、龍登裏、飛虎山等地區,并占領了德川。此時,敵主力已全部撤至清川江以南。志願軍鑒于殲敵機會已失,所攜糧彈也已消耗将盡,乃于11月5日結束戰役。

1950年11月25日第二次戰役打響後,東北軍區後勤部前方指揮所改稱西線(xiàn)(後勤)前方指揮所,杜者衡任政委,下設東北軍區後勤部衛生部前方指揮所以及東線(xiàn)(後勤)前方指揮所。

抗美援朝戰争第二次戰役,是(shì)在第一次戰役勝利的基礎上進行的。此役,中國人民志願軍針對當時戰場的實際情況和“聯合國軍”多國部隊的心裏狀況,采取誘敵深入,集中兵力,各個殲敵的方針,經過一個月的奮戰,共殲“聯合國軍”36000餘人(其中美軍24000餘人),收複了“三八線(xiàn)”以北除襄陽以外的全部敵占地區,并解放(fàng)了“三八線(xiàn)”以南的延安、甕津兩半島,迫敵退到“三八線(xiàn)”以南轉入防禦,沉重地打擊了敵人的氣焰,初步扭轉了朝鮮半島的戰局。

1950年12月31日,志願軍開始對敵發動第三次戰役,是(shì)突破“三八線(xiàn)”的一次進攻戰役。1951年1月27日,志願軍再次發動了第四次戰役,是(shì)在以美軍爲首的“聯合國軍”利用中朝軍隊休整之機發起反撲的情況下,進行的防禦作戰。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經過21天的漢江南岸堅守防禦與橫城地區的反擊作戰,和62天機動防禦作戰,殲敵“聯合國軍”多國部隊78000餘人,掩護了中國新入朝部隊的開進、集結和展開,爲下一次戰役的準備赢得了時間,并初步取得了在優勢裝備之敵進攻面前實施防禦作戰的經驗。在第四次戰役中,1951年2月,随着戰争規模的擴大,後勤供應及後勤保障能力的增加,将前方指揮所擴大爲前方指揮部,部長由周純全兼任,副部長張明遠,杜者衡任副政委。

1951年4月22日,志願軍開始了抗美援朝戰争的第五次戰役,是(shì)爲打破敵“聯合國軍”從志願軍側翼登陸的企圖而實施的進攻戰役,志願軍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經過50天的戰鬥,殲敵“聯合國軍”多國部隊82000餘人,繳獲和消耗了敵人大量物資裝備,迫使敵軍轉入了戰略防禦,也使中國軍隊進一步取得了對美軍作戰的經驗。在第五次戰役中,中央軍委根據戰局發展,提出“持久作戰,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聯合國軍”也開始實施戰略防禦,戰争轉入相(xiàng)持階段。爲全面加強後勤建設,保證持久作戰,志願軍黨委于1951年5月3日作出《關于供應問題的指示》,強調後勤工作是(shì)目前一切工作的首要環節,各級黨委必須加強對後勤的領導,并把後勤工作列爲議(yì)事日程的第一項。5月19日,中央軍委作出關于加強志願軍後方勤務工作的決定,提出成立志願軍後方勤務司令部,将在後方執行任務的工兵、高射炮兵、公安、通信、運輸等部隊劃歸後方勤務司令部領導與指揮,直接接受志願軍首長領導,負責管理在朝鮮境内的一切後勤組織與設施,6月,志願軍後勤司令部成立,司令員(yuán)由洪學智兼任,政治委員(yuán)由周純全兼任,副司令員(yuán)張明遠,杜者衡任副政委。志願軍後勤司令部直轄參謀部、供給部、衛生部、軍械部、運輸部、軍需部、财務部。

杜者蘅經曆了抗美援朝戰争的全部五次戰役,戰鬥中他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對志願軍參戰部隊軍需供應的緊張工作中。入朝時,志願軍的每一名戰士都即是(shì)戰鬥員(yuán)又(yòu)是(shì)後勤運輸員(yuán),然而在第一次戰役後,每一名戰士所攜帶的糧食、彈藥已經基本消耗掉,急需補給。這時的後勤補給工作是(shì)從後勤部的總渠道向每一個戰鬥隊的每一個戰鬥員(yuán)手中流動,工作量大,補給艱難。已經曆過抗日戰争和解放(fàng)戰争的杜者蘅深知(zhī)戰争中後勤工作的重要性,他不怕困難,不怕犧牲,講團結,講配合,堅決果斷地執行命令。他強調:“戰争中,後勤保障工作要争分奪秒,時間就是(shì)生命,時間就是(shì)勝利。隻要我們後勤部門把作戰部隊需要的槍炮彈藥、糧食被服等及時送上前線(xiàn),要多少送多少,就能使部隊減少傷亡,就能爲戰争取得勝利奠定堅實的基礎。”每次戰役和重要戰鬥之前,杜者蘅都和後勤部門的領導一起研究部署後勤供應問題。也認真聽(tīng)取和尊重别人的意見(jiàn),特别在後勤司令部成立後,杜者蘅更加尊重司令員(yuán)和政委的意見(jiàn)。他常講:“洪司令員(yuán)和周政委是(shì)老紅軍、老八路,有豐富的部隊工作經驗,我要好好向他們學習,當好助手,多做具體工作。”任務分工明确後,杜者蘅既落實籌備軍需物資,又(yòu)抓運輸線(xiàn)的建設。工作起來風風火(huǒ)火(huǒ),井井有條。

親臨一線(xiàn)指揮

在朝鮮戰場的初期戰鬥中,由于美軍有很強的制空權,給後勤供應工作帶來非常嚴重的困難,經常有運送糧食、被服、彈藥的汽車、火(huǒ)車被炸毀。随着戰線(xiàn)的迅速南移、參戰部隊增多,運輸距離(lí)加長,後勤保障工作更加艱難。到1951年2月,在志願軍發動第四次戰役時,朝鮮戰場運輸線(xiàn)已盡在美軍飛機控制之下。志願軍部隊缺糧食、缺彈藥、缺醫藥、缺被服,都急需補給。面對嚴峻的後勤供應形勢,杜者蘅心急如焚,常常隻身帶領警衛員(yuán)深入到各兵站、車站等落實後勤供應計劃,研究運輸方案,千方百計地保證多爲前線(xiàn)部隊送去(qù)部隊急需的物資。一次,杜者蘅到熙川兵站檢查工作,發現(xiàn)火(huǒ)車站有美軍投下的大量定時炸彈沒有排除,定時炸彈不斷爆炸。當晚有幾列運載坦克的火(huǒ)車即将進站,情況非常危險。兵站人員(yuán)建議(yì)把火(huǒ)車退到15公裏以外的一個小站去(qù)卸坦克。而接收坦克的同志說,那個小站周圍有溝,坦克開不出來更危險。杜者蘅聽(tīng)了情況彙報告後,果斷決定,堅決迅速排除炸彈,不能後退,确保運載坦克的火(huǒ)車按原計劃進站卸車。在杜者蘅親自督戰下,經過奮戰,終于把車站附近的炸彈全部排除。火(huǒ)車順利進入車站,卸下的坦克及時開赴前線(xiàn)參戰。

在炮火(huǒ)紛飛的朝鮮戰場上,杜者蘅在全身心地投入到後勤保障工作的同時,還利用戰役的間歇,對後勤機關幹部進行時勢政治教育,以鼓舞士氣,提高幹部戰士對取得戰争最後勝利的信心。他親自給幹部戰士作形勢報告,深入淺出,理論聯系實際,國際形勢、國内形勢與戰場形勢緊密結合,研究剖析各個戰役、戰鬥,講解戰場戰術理論等,幹部戰士都十分愛聽(tīng)他作的報告。

經受嚴峻考驗

1951年7月開始,朝鮮連降暴雨(yǔ),山洪暴發,是(shì)40年未遇到過的洪水。公路全部被破壞,房屋坍塌,橋梁炸斷後被沖走。志願軍的主要物資集散地三登附近變成了一片汪洋,倉庫、醫院和高炮陣地全遭水淹,許多電線(xiàn)杆子都被洪水淹沒了。安州、魚波車站直到平壤附近,全部被洪水吞沒。戰争正在激烈地進行,又(yòu)碰上特大洪水,後勤保障工作做不上去(qù),對那些戰鬥中的志願軍部隊将是(shì)雪上加霜,難上加難。杜者蘅與志願軍後勤部(簡稱志後)領導一樣,吃不下睡不着,心裏像火(huǒ)燒一樣。

越困難,越要冷靜的處理一切問題。杜者蘅與志後全體同志一起投入戰鬥,采取一切可行的應急措施,解決後勤運輸保障工作。首先是(shì)把不通的橋梁和能通的公路連接起來。西清川江、東大同江和東沸流江橋被沖毀後,敵機白天黑夜不停地炸,加上地勢險惡,橋梁短期内很難修複。志願軍後勤部就集中了4個大站和一千多輛汽車,采取倒運的辦法,也叫“倒短”,在西清川江橋頭倒運了600多車皮的物資,在東大同江橋頭倒運了1100多車皮物資,在東沸流江橋頭倒運了270車廢物資。這就是(shì)抗美援朝戰争史上有名的“倒三江”。這種倒運、漕運、接運辦法是(shì)在洪水泛濫、敵機轟炸情況下創造的一種特殊的運輸形式,在路斷、橋斷的情況下保證了運輸的不間斷。

此時,美軍已趁機集中其主要空軍力量對志願軍後方實施“絞殺戰”,志願軍部隊積極開展反“絞殺戰”鬥争。至10月,志願軍後勤部隊增至18萬餘人。運輸汽車增至3700多台。爲加強鐵道運輸和鐵路建設,11月在安州成立前方鐵道運輸司令部,統一負責朝鮮境内鐵道運輸的管理、組織與實施,并陸續增加鐵道運輸部隊、搶修部隊和護路高炮部隊,總人數達5萬餘人。後勤戰線(xiàn)采取嚴密防護,積極打擊,以防爲主,防打結合的方針,對物資嚴密組織疏散并加強僞裝,有計劃地構築地下、半地下倉庫和掩體,把人員(yuán)、物資、車輛轉入防護設施内;組織搶修部隊對鐵路、公路随炸随修,在鐵路受阻地段,組織運輸部隊和裝卸部隊進行倒運、接運;加強高炮部隊的對空防禦和群衆性的對空射擊活動。與此同時,志願軍後勤還改變原來的供應體制,實行分區供應與建制供應相(xiàng)結合,并建設與此相(xiàng)适應的兵站運輸網。從中國口岸至一線(xiàn)各軍後勤駐地之間的戰役後方,劃分5個供應區,各設置一個分部;沿作戰正面按東、中、西方向劃分3個供應區,負責供應正面作戰部隊;側後東西兩翼劃分2個供應區,負責銜接國内運輸,囤積物資,支援正面3個分部,同時負責反登陸後勤準備和供應本區内部隊。在劃分供應區的基礎上,通過建設縱橫交錯、相(xiàng)互聯接的鐵路、公路把各供應區聯結成網,并沿主要交通道路配置兵站、醫院、防空哨,以及工兵、高射炮兵、通信兵、汽車部隊等,在整個戰區形成一個既能打、能防、又(yòu)能運、能儲、能供、能修、能醫的對敵鬥争體系和後勤保障體系,即兵站運輸網。同時取消兵團後勤,由分部直供到軍。在戰術後方,以軍後勤爲主體,按軍、師、團系統實施建制供應。至1952年6月,志願軍挫敗了美軍的“絞殺戰”,并在反“絞殺戰”鬥争中建成“打不斷、炸不爛”的“鋼鐵運輸線(xiàn)”,改變了後勤供應的被動局面,爲保證持久作戰打下了基礎。

杜者蘅以英勇頑強、艱苦奮鬥的革命精神,與志後其他領導一起,在中朝人民的支援下,在鐵道兵、工兵、高射炮兵等部隊的密切配合下,戰勝了“聯合國軍”的嚴重破壞和自然災害的威脅,完成了繁重的後勤保障任務,爲戰争的勝利做出了重大貢獻。後來杜者蘅曾對孩子們講到,在朝鮮戰場上,條件異常艱苦,天天都遭敵機轟炸,因此都住在山洞裏。一次敵機轟炸,炸彈正好落在了杜者蘅所住的洞頂上,杜者蘅所有的東西和家裏托人帶去(qù)的物品與信件全部毀于一旦。慶幸的是(shì)恰好杜者蘅外出開會,方才幸免于難。

榮獲國旗勳章

杜者蘅在朝鮮戰場極端艱苦的條件下,克服困難,出色地完成了軍需供應工作任務。在朝期間,榮獲了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最高人民議(yì)會頒發的國旗二級勳章一枚。周純全政委曾評價說:“老杜有學問,工作好!”

1951年11月5日,中央人民政府任命杜者蘅爲東北人民政府農業部部長,11月初,中央軍委給志願軍彭德懷總司令指示電,令杜者蘅回國任職。

1951年11月18日,杜者蘅奉命離(lí)開朝鮮戰場回國。

1958年,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代表團來我國訪問,給杜者蘅頒發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國旗一級勳章一枚。

本文網址:/news/537.html

鐵網管備002014007

技術支持:大友(yǒu)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