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 在 飛 天(一)

發布:2012-06-28 09:42 閱讀:3244 次 【 字體:

志在飛天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王永志

“從1957年學火(huǒ)箭,我隻做了三件事,運彈頭,運衛星,送中國人遨遊太空。”

—王永志

中華民族是(shì)龍的傳人,自古就有遨遊太空的願望。從遠古“嫦娥奔月”的美麗傳說到莫高窟壁畫上的“飛天”,從戰國詩人屈原面對長空發出的“天問”到明朝萬戶乘坐綁在一起的47隻火(huǒ)箭爲人類首次嘗試飛向空中,中國人的飛天夢想幾乎與我們這個古老民族的滄桑曆史一樣悠遠。2003年10月,“神舟五号”載人飛船(chuán)的成功發射,圓了中國人的飛天夢。這是(shì)中華民族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征程上完成的一個偉大壯舉,是(shì)中國航天發展史上一座新的裏程碑。這個全世界爲之矚目的偉大工程—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總設計師,就是(shì)從遼北黑土地的莊稼院裏走出去(qù)的王永志。

王永志,鐵嶺市昌圖縣人,1961年畢業于前蘇聯莫斯科航空學院。回國後,一直從事航天科技工作,先後擔任中國運載火(huǒ)箭技術研究院總體設計部總體設計室主任、總體設計部副主任、主任,中國運載火(huǒ)箭技術研究院副院長、院長,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首任院長。1992年11月出任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他是(shì)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俄羅斯宇航科學院外籍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是(shì)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開創者之一和學術技術帶頭人,他的一生,都和中國的載人航天工程有着特别緊密的聯系,他爲祖國的國防現(xiàn)代化建設和航天科技事業作出了傑出貢獻,被譽爲“中國實現(xiàn)千年飛天夢想第一人”,并因此榮獲了200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在王永志的身上,集中體現(xiàn)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戰鬥、特别能攻關、特别能奉獻”的“航天精神”。

王永志祖籍山東濟南府大王莊。從他曾祖父時起,王家由山東遷居到東北昌圖,在大窪六馬架子一帶居住。祖父王義庫,兄弟(dì)3人,排行老大。之後,祖父遷居至八面城以西8華裏的董家屯。祖父生有4子,王忠、王貴、王景、王和,在族内大排王忠老二(遷居黑龍江)、王貴老四(現(xiàn)後人定居昌圖縣前雙井子國家村(cūn))、王景老七(無後人)、王和老八(後人以今昌圖八面城鎮老坊村(cūn)董家屯爲定居點)。王永志的父親王和,與昌圖朝陽鄉仁家窩棚王劉氏(後有名劉蘭香、劉金玲、劉傑)結婚,生有1女、6子,長子王永山、長女王氏(魏王氏,後有名王永蘭)、次子王永清、三子王永福、四子王永志、五子王永奎、六子王永傑。

20世紀30年代,董家屯共有5戶人家,一條小路從屯中穿過。路南是(shì)董家,再往南是(shì)下甸子,水草豐茂;路北是(shì)王家祖宅,3間土平房,西北側是(shì)王占山家,東北側是(shì)吳家和楊家,吳家的西側是(shì)現(xiàn)在的王平家住居。屯西側有劉家墳。1942年秋冬時節,王和由昌圖縣城交完“出荷糧”返家途中突發急病倒地,1天後病逝于胃穿孔,葬于董家屯西,現(xiàn)族人稱作老墳。王景(1885――1963)與王和一家人在一起生活,終身未娶,是(shì)家庭主要勞動力,1944年曾頂替王永山到西安(今遼源)煤礦出勞工,九死一生,近1年後被家人保回,1963年病逝,葬于老墳處。王永山(1914――1996),農民,世居昌圖縣八面城老坊村(cūn)董家屯,娶董家屯董樸民爲妻。他農閑時念過兩次私塾,才思敏捷、精明強幹,人送外号“小諸葛”,是(shì)父親的好幫手,在王和逝後掌管王家。他小心經營掌管王家大小事務,使王家在村(cūn)中以忠厚、勤勞、純樸、家風嚴謹而受人尊重。他小心呵護着弟(dì)弟(dì)們,1940年4月,日僞當局在昌北境内征收國兵時,曾頂替王永清、王永利體檢僞滿州國國兵(因其身上有皮膚病,體檢不合格)後被人舉報,曾在自家院中挨打、罰跪。他使弟(dì)弟(dì)們得以避開災難,健康成長。他影響、啓蒙、帶動了四弟(dì)王永志,極力要求王永志求學成材,加入共産黨,是(shì)科學家王永志一生中最尊敬的人物之一。王永山與董樸民生有2子、2女,長女王淑珍(農民,嫁劉振才爲妻)、長子王平(農民,娶韓玉霞爲妻,現(xiàn)爲老坊村(cūn)村(cūn)長,有3子)、次子王雙(石油工人,娶蔣秀元爲妻)、次女王淑春(農民,嫁宋金中爲妻)。王永蘭(1916――1983),農民,嫁昌圖縣大窪鄉長嶺村(cūn)岫岩溝魏文閣爲妻。王永清(1920――1974),農民手藝人,世居昌圖縣八面城老坊村(cūn)董家屯,娶老坊村(cūn)遲風枝爲妻,與大哥王永山東西屋居住。不擅長農活,17歲在八面城跟從表姐夫張玉學徒木匠(jiàng),3年出徒,手藝好,一天可以打好一個“洋門”,特别拿手的活是(shì)打“犁杖頭”,他做的“犁杖頭”特别好用。王永清與遲風枝生有3子,王峰(幹部,現(xiàn)任鐵嶺市四合糧庫主任、市人大代表)、王臣、王宇(幹部,現(xiàn)任昌圖糧食局住大連辦事處副主任)。王永福(1928――1954),農民,世居昌圖八面城董家屯,家族主要勞動力,農閑時扛着鋤頭到八面城市場等活,打短工或給别人家“耪青”補貼家用。娶昌圖縣曲家鄉小房村(cūn)人高秀芝爲妻,生有1女王淑清,出嫁後現(xiàn)在吉林省四平市居住。王永福得腦膜炎逝。王永奎,1934年10月出生,曾大學畢業留校任教。娶大學畢業生、阜新人于秀芬爲妻,生有1子王松松(曾留學俄羅斯)。現(xiàn)定居大連開發區。王永傑,1939出生,農民,世居昌圖縣八面城老坊村(cūn)董家屯,娶大窪人叢淑霞爲妻,生有1女3子,長女王淑英,長子王祥、次子王力(農民)、三子王強。

王家祖祖輩輩都是(shì)本本分分的莊稼人,以開荒種地,扛活打工爲活,男耕女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過着傳統、質樸的中國東北農村(cūn)生活,從來沒有人進過正規學堂。1932年11月3日(農曆十月初六),王永志出生于遼甯省昌圖縣八面城鎮老坊村(cūn)董家屯(時爲僞滿洲國奉天省昌北縣九區董家屯)。他的出生,對于純樸的農民王和夫婦來看,一個勉強度日,青黃不接時要以野菜充饑的家庭,也隻能算添人進口罷了。當王永志懂事後,他便能尊敬長輩,尊重兄長,每年的大年初一他都會爲長輩拜年,到鄰居家拜年。在東北的習俗中,每年春節家家戶戶都貼年畫、貼對聯,但(dàn)王永志不認識年畫和對聯上面寫的啥字,也就不明白那上面所表達的意思,他很想讀懂那些年畫,讀懂那些對聯,他想象有錢人家的孩子那樣上學讀書(shū)。但(dàn)他知(zhī)道,家裏是(shì)沒錢供他上學的。他能幫家裏“揀糞”上莊稼,揀柴、打柴,也經常和小夥伴去(qù)屯子南面的下甸子、屯子西面的老墳一帶去(qù)玩(wán)耍。當王永志到了該上學的年齡時,長他18歲的大哥王永山早已讀懂了他渴望讀書(shū)的心理,也了解他聰明、有才氣。1940年2月23日(農曆正月十六)清早,在父親還在熟睡時,王永山瞞着父親把王永志帶到離(lí)家8裏地外的八面城南街國民小學(初小,4年學制)報了名。父親知(zhī)道後大發雷霆,說:“窮人家的孩子,念了書(shū)又(yòu)能怎怎麽樣?快把學給退了!”王永山機靈地對父親說:“人家是(shì)官辦學校,報了名就不能退,退學要罰錢的呢。”(注:2004年4月29日,鐵嶺市委黨史研究室采訪王永志實錄)父親一聽(tīng)說要罰錢,也就不說什麽了。就這樣,王永志在大哥的關愛下,成爲王家第一個走進學校讀書(shū)的人,并且與學校結下了不解之緣,這一讀就是(shì)22年!

貧困的家境,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想讀書(shū)識字的強烈願望,激勵着幼年的王永志發奮學習,他也顯得比同齡的孩子懂事得多。上學後,他每天往返十七八裏路,經常是(shì)“兩頭不見(jiàn)太陽”。不論是(shì)嚴寒酷暑,還是(shì)刮風下雨(yǔ),他從不缺課。課本和一個自制的木質文具盒用一塊“包袱皮”包起來夾在腋下,鉛筆頭都舍不得扔掉。夏季的雨(yǔ)天,他會把母親給他做的布鞋脫下,赤腳走路,到學校再穿上;冬季裏,母親要起早貪黑的忙于給别人家紡線(xiàn)、用小鐵棍打“瓜子”換錢(注:當時這一帶的農戶種植“打瓜”,這種瓜的“瓜子”可以用于制作糕點),以補貼家用。東北的冬季十分寒冷,沒有棉鞋穿凍腳,課間時他就跑步取暖,一頂狗皮帽子要和弟(dì)弟(dì)換着戴。爲節省,他經常不吃中午飯,直到晚上才和家人一起吃飯,一餓就是(shì)一天。艱苦的生活開始打造他堅韌執着的個性,他學習努力,上課的時候精神非常集中,把自己懂了的功課要馬上重複幾遍,把它記住,因爲放(fàng)學回家還得幫着家裏幹活。他知(zhī)道,書(shū)上的不算自己的,書(shū)丢了,知(zhī)識也沒了。理解了、記住了那才是(shì)自己的,并養成了這種學習的習慣。在小學,王永志門門功課考試名列前茅,曾得過學校的物質獎勵,如橡皮、筆和本等,也曾因連續幾次考試優秀而得到過學校獎勵的制服,老師們都喜歡他,同學們都尊敬他。

1942年的秋季,在王永志讀小學3年級時,父親王和在交完“出荷糧”從昌圖返家的路上,胃病發作痛的倒在路邊,當家人把他擡回家後,連夜送到八面城醫院救治,因需到沈陽的大醫院手術治療,家中沒錢,父親又(yòu)堅決反對醫治,1天後病逝。王永志在悲痛中意識到,家裏的“頂梁柱”沒了,生活将更加困難,于是(shì)産生了退學幫家裏務農的想法。處理完父親的喪事後,王永志連續幾天沒去(qù)上學,大哥王永山催他上學,王永志就對大哥講:“父親沒了,家裏會更加困難,我想回來幫助家裏幹農活。”王永山激動的對王永志說:“父親沒了還有大哥呀,你還是(shì)去(qù)念書(shū)!”在大哥的堅持下,王永志又(yòu)返回學校讀書(shū)。

1944年春,王永志入南街國民高級小學(高小,2年制),編入優一班,班主任老師是(shì)劉漢甲。品學兼優的王永志引起了劉漢甲的關注,在高小階段,劉漢甲對王永志給予了特殊關照,常常領他到家裏吃飯,下雨(yǔ)、下雪天還會領他到家裏住上一宿。

日僞統治下的國民教育,将日語列爲國語,爲必修課,同時設數學、自然、物理、化學、生物、體操和軍事訓練等科,推行奴化教育,對學生打手闆、罰站等體罰經常發生。同學們厭(yàn)倦、恐懼學校的痛苦,日本統治者推行的“勤勞奉仕”、“勤勞奉公”以及強征“出荷糧”等一系列暴行,祖祖輩輩過的這種水深火(huǒ)熱的日子,都引起他深深的思考,他在思想上開始成熟,他痛恨日本人,痛恨這種舊(jiù)的制度,痛恨這種亡國奴式的生活,渴望新生活,渴望自由。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國主義宣布無條件投降,東北光複。11月,中共中央東北局派何戈帶領遼北軍區149團骨幹接收昌北縣,組建了中共昌北縣工作委員(yuán)會,駐地八面城。1946年初,王永志領到了縣長何戈簽發的南街小學畢業證書(shū),并考入昌北中學。

1946年春,王永志入學昌北中學,被編入一年甲班,班主任是(shì)教英語的範培正,教導主任劉漢璞,校長白廣田。同年4月,中共昌北縣委黨政軍機關向北撤退,國民黨軍91師進駐八面城,改昌北中學爲八面城高級農業職業學校(簡稱八農),直到1947年底,國民黨軍隊撤出八面城後,“八農”又(yòu)恢複爲昌北中學。在國共兩黨拉鋸的硝煙中,王永志斷斷續續地進行着他的學業,直至1947年初因戰争被迫停學,在家務農。他扶犁、點種、鏟地,放(fàng)豬、放(fàng)馬,在勞動的間隙練習書(shū)法、繪畫,閱讀“古文觀止”,背“中文字典”,以至于能将一本“中文字典”從頭背到尾。

1947年底,昌北中學準備複課時,劉漢甲老師關切地派王永志的同學單永惠到他家裏去(qù)通知(zhī)他,之後又(yòu)親自找到王永志的大哥王永山做工作,力勸王永志複學。劉漢甲講:“守祖宗一脈真傳,克勤克儉;教子孫兩行正路,唯讀唯耕。”(注:劉漢甲訪談錄,原件存鐵嶺市委黨史研究室)劉漢甲對王永山講,你弟(dì)弟(dì)學習啥樣,你不知(zhī)道,我當老師的最清楚。那麽多學生,我就找王永志一個人,他将來一定會成爲國家的棟梁之材。

劉漢甲是(shì)王永志最爲尊重的恩師之一,他們師生的感情一直延續了半個多世紀。王永志在談起家鄉或自己成長經曆的時候總要提到劉漢甲老師,“如果沒有小學老師劉漢甲,我會是(shì)一名文化程度不高的農民。劉老師在我人生十字路口上起了決定性影響,改變了我的一生……”2002年,在劉漢甲90大壽的時候,接到了王永志的一封情真意切的賀電:“春秋九十,學子數千。今日大壽,謹緻祝賀。老師教誨,時刻不忘。衣食相(xiàng)加,力量源泉。箭射天狼,星耀銀河。飛天夢成,以報師恩。”

在劉漢甲老師的幫助下,王永志又(yòu)重返學校課堂。不久,王永志的家鄉獲得解放(fàng),共産黨領導的土地改革運動使王永志家分得了土地,生活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對于一個當長工、打短工的佃戶家庭來講,确實是(shì)很大的驚喜。王永志深深地認識到,共産黨和八路軍是(shì)爲窮人、老百姓謀幸福的。因而産生了跟共産黨走,保家保田的思想。在昌北中學,王永志思想活躍,學習成績突出,并于1948年4月加入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他是(shì)同學們學習的榜樣,是(shì)老師和校領導的得力助手。曾任班長、班級團支部書(shū)記,學校學生會社會服務部委員(yuán)。1949年是(shì)王永志成長、成熟重要的一年,他在刻苦完成學業的同時,積極參加各種進步活動,寫标語、貼标語,街頭演講,護理東北人民解放(fàng)軍傷病員(yuán)等。他曾組織起了一支學校文藝宣傳隊,親自編導了“爲誰打天下”的歌劇節目,以宣傳黨的方針政策爲主要目的,在城鄉演出,受到工農大衆的熱烈歡迎。校領導組織編寫昌北中學校歌,語文老師拿出初稿後,王永志受校領導委托,組織最後修訂,他在“遼闊肥沃的昌北平原上,翻身農民樹(shù)起了革命的中學堂……”校歌初稿基礎上,添加了“革命的乳漿養育了我…師生團結在一起…爲革命培養接班人”等語句後定稿。在這首校歌的激勵下,同學們積極争取入團的多了。王永志在昌北中學時,經常會得到學校對優秀學生的獎勵,初三時得到了一支當時很難見(jiàn)到的自吸水鋼筆,如獲至寶。

1949年11月初,王永志在地方黨組織及校領導和老師的培養下,思想進一步成熟,中共昌北縣城關區委決定秘密發展他爲中共黨員(yuán),區委書(shū)記牛林苗與他進行了入黨前的談話(huà),并擔任他的第一入黨介紹人,另一位介紹人是(shì)工農幹部徐坤。加入中國共産黨是(shì)王永志的一個追求、一種渴望,但(dàn)這畢竟是(shì)涉及社會和家庭的大事,他在一天晚上把大哥王永山請到了學校,征求大哥對他入黨的意見(jiàn)。在八面城的大街上,飽經世事風霜的王永山道出了一位中國農民純真質樸的想法:“得民心者得天下。”“國民黨太腐敗,太不得民心;共産黨得民心。但(dàn)共産黨眼下還不行,看武器裝備,國民黨軍隊的力量太強。”最後,大哥王永山一錘定音:“如果共産黨打勝了,你就跟着共産黨往南走;如果共産黨打敗了,你就跟着共産黨往北走。”(注:2004年4月29日,鐵嶺市委黨史研究室采訪王永志實錄)大哥的一席話(huà),爲王永志指明了政治方向—“跟着共産黨走”,這就堅定了他入黨的決心。1949年11月17日晚,王永志在城關區委的一間辦公室内秘密加入中國共産黨,面對着莊嚴的黨旗,他向黨宣下誓言:終身爲共産主義事業奮鬥。黨的利益高于一切。遵守黨的紀律。不怕困難,永遠爲黨工作。做群衆的模範。保守黨的秘密。對黨有信心。百折不撓,永不叛黨。

王永志在昌北中學時,對自己的未來也曾有過美好的設想。曾想當一位生物學家,改良物種,使農民種地多打糧;想當一名縣大隊的戰士,真刀真槍地爲共産黨和勞苦大衆打天下。但(dàn)現(xiàn)實爲王永志選擇了另一條發展道路。1949年5月4日,東北人民政府在沈陽創建了東北實驗中學(遼甯省實驗中學前身),實驗前蘇聯教材和教學法,決定招收各學校第一名的學生,免費(fèi)保送入實驗中學。臨畢業前夕,由于王永志在初中3年的各科文化課平均成績達98.6分,昌北中學的教導主任汪恒找到品學兼優的王永志對他說,你就别參軍了,學校決定保送你到沈陽的東北實驗中學繼續學習。

本文網址:/news/539.html

鐵網管備002014007

技術支持:大友(yǒu)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