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嶺黨史人物

抗聯一軍三師政委周建華

發布:2022-06-02 08:45 閱讀:2320 次 【 字體:

闫忠毅

  

      砬子山,坐落于開原市李家台鎮東南方,山勢巍峨陡峻,綿延十幾公裏,主峰海拔876米,是(shì)鐵嶺名山之一。抗日戰争時期,這裏曾是(shì)楊靖宇将軍領導的抗聯一軍活動的主要地點,也是(shì)與日僞軍英勇奮戰的主戰場。山上留下的一處處抗聯戰士密營遺址,無聲地訴說着當年抗聯一軍的将士們與兇殘的敵人浴血奮戰、保衛家園的英雄壯舉。1937年深冬,抗聯一軍三師政委周建華在這裏不幸犧牲,年僅24歲。


少年立志 投身革命


  周建華,原名鄧曉村(cūn),也叫鄧榮貴,筆名碧天。1913年8月28日出生在吉林省雙陽縣佟家鄉太陽嶺村(cūn)一戶破落的地主家庭。從小天資聰穎的他于1926年考入雙陽中學。在這裏,他結識了校教務主任兼國文、史地老師——中共黨地下黨員(yuán)蕭丹峰。耳濡目染之下,鄧曉村(cūn)懂得了很多救國救難的人生哲理,逐步立下了摧毀舊(jiù)世界、拯救民衆出苦海的革命志向。

  1930年,鄧曉村(cūn)考入吉林省立第一高中吉林一中。讀書(shū)期間,正逢“九一八”事變爆發,日寇鐵蹄踏進東北。在苦悶中彷徨的鄧曉村(cūn)寫下了大量充滿愛國主義和反日傾向的日記、散文,引起了當地地下黨組織的關注,吉林女子師範大學教師、地下黨員(yuán)李世超主動接近、培養他,并最終引導他走上了革命道路。

  1932年5月,鄧曉村(cūn)如願加入了中國共産黨。由于他思想堅定、政治成熟,組織上安排他擔任了共青團吉林市特支書(shū)記。在此期間,他秘密發展了不少進步青年入團,壯大了革命的後備力量。

  這年暑假,鄧曉村(cūn)與18歲的農村(cūn)姑娘閻慶蓮結了婚。他手把手地教妻子寫字、讀書(shū),幫助她提高文化,提高覺悟。在他的幫助、引導下,年輕的妻子懂得了許多革命道理,成爲他堅定的擁護者和追随者。

  1933年初,根據當時鬥争需要,吉林特支決定建立一處黨的地下交通聯絡站,由鄧曉村(cūn)擔任站長。他将妻子及妻妹一同接來開展工作,期間傳送了許多重要情報,多次掩護了滿洲省委巡視員(yuán)馮仲雲過境,出色完成了組織上交給的任務。

  當年5月,由于叛徒出賣,鄧曉村(cūn)遭到日寇追捕,逃離(lí)吉林,來到磐石縣玻璃河套參加黨的抗日武裝,組織上派他擔任了共青團磐石縣委委員(yuán)。從此,鄧曉村(cūn)化名周建華。


參加抗聯 四處出擊

  1934年冬,黨組織派他到南滿遊擊隊,在楊靖宇領導下,參加了臨江、八道江、涼水河子、三源浦、五道溝、橫虎頭、哈泥河等大小戰鬥幾十餘次,周建華的軍事指揮才能得到了充分的鍛煉和展現(xiàn),成爲楊靖宇部隊一名出色的基層指揮員(yuán)。

  1935年2月,鄧曉村(cūn)被任命爲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第二教導團政治委員(yuán)。1936年春改任抗日聯軍第二師政治部主任。同年5月,鄧曉村(cūn)開始擔任抗日聯軍第三師政委,與師長王仁齋一同指揮三師,并肩作戰。

  抗聯一軍三師以清原、新賓爲活動區域,桓仁、西豐、開原、鐵嶺、撫順、沈陽爲遊擊區。周建華身爲政委,除帶兵指揮作戰外,還要做好士兵的思想政治工作、發動群衆工作,并要模範執行黨的紀律和政策。一次,周建華帶領部隊來到開原楊木林子村(cūn),聽(tīng)到日軍車隊要從村(cūn)旁經過,決定打伏擊。當一切準備就緒後,周建華又(yòu)改變了主意。戰士們感到不解,周建華解釋說:“這裏離(lí)村(cūn)子太近,我們離(lí)開後,鬼子肯定要對村(cūn)子進行報複,我們不能讓老鄉們跟着遭殃。”随即,部隊轉移到離(lí)村(cūn)子較遠的地方進行了設伏,炸毀了鬼子軍車,繳獲很多戰利品。老鄉們聽(tīng)說後,紛紛誇贊抗聯。

  1936年初冬,抗聯第一軍在桓仁縣外三堡山嘴子召開軍事會議(yì),總結一師西征失敗的教訓,決定由三師組成西征支隊,乘遼河封凍,沖過封鎖線(xiàn),與關内北上抗日的紅軍取得聯系。三師受領任務後,周建華和師長王仁齋立即挑選戰士300人,從駐地出發,途經清原、開原、鐵嶺,跨越沈海、中長鐵路,到達法庫縣三面船(chuán)石佛寺渡口。由于當年冬天氣溫較高,遼河尚未封凍,船(chuán)隻被敵人掌握,大橋被封鎖,部隊隻得回返。一路上,與敵人多次遭遇,王、周二人帶領部隊經過數次惡仗,最終突破敵人圍追堵截,返回清原縣沙河子密營。經過一段時間休整後,繼續在清原、開原、新賓、撫順、西豐等地開展遊擊戰,打擊日僞軍。

  1937年春,三師奉命化整爲零,周建華帶領部分官兵來到開原、西豐一帶活動。作戰之餘,周建華帶領戰士們幫助群衆解決生活上的困難,向群衆宣傳抗日道理,啓發、提高群衆的思想覺悟,抗聯在這裏紮下了根。

  “七·七”事變爆發後,爲了支援關内抗日戰争,抗聯頻(pín)頻(pín)出擊,牽制敵人。7月16日,周建華獲悉日僞東邊道讨伐隊長岡田少佐和坂本大尉準備近期乘汽車從清原縣城去(qù)南山鎮視察,決定待機殲敵。18日清晨,周建華率部在日軍車隊必經之地松木嶺設下埋伏,但(dàn)岡田特别狡詐,命令日軍警衛部隊在嶺南下車搜索前進,直到嶺上也沒發現(xiàn)設伏抗聯部隊。當日軍自認爲已經安全、全部上車繼續前進時,進入了抗聯包圍圈。一場激戰下來,除一名日軍跳(tiào)車鑽入山溝逃跑外,包括岡田、坂本在内的20名日軍被擊斃,繳獲長短槍支20餘支,軍刀6把及一批軍用物資。這次伏擊戰,給了日僞軍以極大震懾,鼓舞了抗聯部隊士氣,楊靖宇親自趕來向參戰官兵表示慰問。


血灑黑土 以身殉國

  1937年冬,周建華領導的抗聯三師一部在西豐、開原兩縣交界處不斷襲擊敵人,影響越來越大,日僞當局對此十分惱火(huǒ)。爲消滅這支抗聯勁旅,日本軍國主義借大雪封山之機,糾集了近千日僞軍,采取“七縣聯防”和“篦梳”山林戰術,瘋狂圍剿抗聯隊伍。當時三師僅有七、八十人,不但(dàn)力量相(xiàng)差懸殊,而且冬裝、槍械、彈藥和糧食奇缺,處境極其艱難。

  爲了保存有生力量,周建華同政治部主任柳萬熙研究,決定采取敵進我退的策略,有計劃地向另一根據地清原轉移。敵人一面在後邊緊追不放(fàng),一面對遊擊區人民進行燒殺掠搶,搜山并屯,斷絕部隊與人民群衆的聯系。一個嚴寒的早晨,戰士來到開原縣境夾皮山時,這兒地勢很高,氣溫特别低,有的戰士負傷流出的鮮血凍在衣服上,皮肉粘在一起,傷病員(yuán)實在凍餓難忍。一個戰士在小山溝裏點火(huǒ)爲傷病員(yuán)取暖,冒起的煙火(huǒ)被日僞軍發現(xiàn),從四面迅速包圍了夾皮山。我軍崗哨發現(xiàn)了敵人,立即報告了周建華和柳萬熙。經過研究,周建華發現(xiàn)部隊已經暴露目标,情況十分危險,應當立即突圍。這時隊伍隻剩70多人,其中尚有傷病員(yuán)20多人,兩挺機槍。而敵人有8門小炮,20多挺機槍,800多人,兵力大于我十倍之多。面對敵人的強大火(huǒ)力,我抗聯戰士毫無懼色,在周建華帶領下奮力殺敵,但(dàn)始終難以突破敵人嚴密的包圍圈。戰鬥從拂曉開始,一直打到下午3點多鍾,盡管給敵人以大量殺傷,但(dàn)日軍援兵不斷從四面八方聚集而來,我軍子彈已經快打光了,手榴彈也隻剩下了幾顆。夜幕降臨之際,周建華組織部隊帶領傷員(yuán)向砬子山方向撤退,柳萬熙斷後。剛剛來到砬子山,部隊又(yòu)被日僞軍包圍。周建華命令迅速搶占制高點,擺脫敵人,分兵突圍。他命令柳萬熙帶隊先突圍,自己帶領三名通訊員(yuán)在後阻擊敵人,當部隊行至一山崗時,同一股200多名敵人遭遇,柳萬熙帶領主力部隊一陣猛打猛沖,突出重圍,斷後的周建華和三名通訊員(yuán)卻被敵人圍在當中。生死存亡之際,周建華命令三名戰士迅即轉移,尋找柳萬熙,随後隻身挺立在陣地上,手使雙槍猛烈射擊,死死地頂住了敵人。三名戰士脫離(lí)了險境,周建華最終身中數彈,倒在血泊中,犧牲時年僅24歲。

  爲了保家衛國,驅除日寇,年輕的周建華付出了寶貴的生命。他不愧爲一名光榮的共産黨員(yuán),一位不朽的革命烈士。他的英雄業績必将激勵後人、光照千秋!

(作者系鐵嶺廣播電視台記者)

本文網址:/news/751.html

鐵網管備002014007

技術支持:大友(yǒu)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