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史宣教 黨史圖展

悲壯的抗聯一軍三師西征

發布:2021-12-23 09:32 閱讀:5375 次 【 字體:

悲壯的抗聯一軍三師西征

李鐵男

東北抗日遊擊戰争在較長的一段時間裏,是(shì)在與黨中央和中央紅軍斷絕直接聯系的情況下進行的。爲了配合中央紅軍北上抗日,打通與黨中央和關内人民抗日武裝鬥争的直接聯系,改變東北抗日聯軍獨立作戰的局面,開辟新的抗日遊擊區,楊靖宇将軍指揮抗聯第一軍進行了兩次壯烈的西征。1936年抗聯一軍一師第一次西征失敗後,西征的重任落在了抗聯一軍三師的肩上。

抗聯一軍三師是(shì)楊靖宇親自創建的一支英雄的紅軍隊伍。1935年8月以後,楊靖宇率領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連戰連捷,隊伍不斷擴大。根據“三三”制建制的要求,于1936年5月間,在興京縣草盆溝正式建立了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第三師。師長王仁齋,政委周建華,參謀長楊俊恒,政治部主任柳萬熙。1936年7月,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改稱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軍,直屬部隊總兵力達到3000餘人。這時抗聯一軍三師下轄直屬部隊第五、第七兩個團,共700多人。加上聯合抗日武裝蘇子餘部300多人,金山好400多人,總兵力也有1400多人。三師成立後,在包括撫順、開原、柳河、西豐等縣在内的區域裏進行抗日遊擊鬥争。

(一)

1936年11月下旬初,抗聯第一軍在本溪縣荒山嘴子密營召開一軍黨委擴大會議(yì)。會議(yì)就三師主力進行西征的行動計劃,展開了詳細的讨論,一緻同意三師直屬部隊組成騎兵部隊,以行動快捷來實現(xiàn)一軍的第二次西征。主要目的是(shì)到長城附近尋找北上抗日的中央紅軍接頭,争取得到黨中央、中央軍委對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的直接領導與指揮。

任務明确之後,開始逐項檢查各項準備工作,發現(xiàn)“雖然按時完成了籌集馬匹、調査了解進軍路線(xiàn)等工作。但(dàn)軍馬、用具和技術等方面都有許多不足之處。”楊靖宇總司令提出限期半個月,抓緊解決,并正式下令:12月6日由撫順三塊石根據地岀發。行軍路線(xiàn)必須走各縣的擦邊地帶,白天休整夜間行動,要把各個路過的地區的向導找齊。第一關是(shì)穿越“奉海”鐵路,須從興京、撫順交界的湯圖村(cūn)山道插過去(qù)東行。三師的騎兵要與步兵配合。在清原蒼石車站至鬥虎屯車站路段之間,五團長胡權忠、七團長于勝武率步兵在兩翼展開,掩護三師主力騎兵300人分三路橫越鐵路線(xiàn)。如發生戰鬥由步兵與之周旋,騎兵要集結在清原的樹(shù)雞溝補足給養。第二關是(shì)闖過遼河天險,騎兵部隊可于清原、鐵嶺的邊境西行,進入鐵嶺、撫順、沈陽三縣邊境地帶的橫道河子隐蔽。而後布置偵探遼河渡口,化裝分頭潛入鐵嶺、法庫、沈陽、新民之間凡可渡河之地探明敵情變化,力争“三九”天突破遼河天險。渡河後經彰武南下黑山、北鎮交界的醫巫闾山,前去(qù)錦州大榆樹(shù)屯西部林區。在那裏與金廣訓、趙侗的隊伍會合。假如他們已去(qù)長城燕山一帶,三師要在當地找向導。萬萬不可走錦州大淩河、望海一線(xiàn)去(qù)接近山海關,一定要繞道潛行朝陽的松嶺西走熱河青龍縣,在遠離(lí)長城北面封鎖線(xiàn)50裏外的燕山山脈的靈霧、雲霧兩座高峰附近的偏僻村(cūn)落去(qù)尋找中央紅軍的東征部隊。必須見(jiàn)到高級首長才可出示證件。

王仁齋用一張新近出版的僞滿洲國地勢圖标上行軍路線(xiàn),呈給楊靖宇檢驗。楊靖宇看過後即興賦詩曰:一條紅線(xiàn)指邊關,繪圖容易實踐難,鐵騎西進憑智勇,不到長城非好漢!告别時,軍黨委成員(yuán)起立,一緻祝賀三師西征成功!接着唱(chàng)起《西征歌》“南方紅軍,已到察綏,眼看要出關;西征大軍,夾攻日本,趕快去(qù)會面……”歌聲蕩氣回腸,以壯行色。

(二)

抗聯一軍三師自本溪外三堡荒山嘴子會議(yì)之後,即按總司令楊靖宇的指示,抓緊進行了西征準備。12月6日,王仁齋、周建華、楊俊恒、柳萬熙率騎兵部隊由撫順三塊石根據地出發。12月7日,在清原鬥虎屯路段順利地越過了奉海鐵路,并将騎兵近400人編成兩個大隊,分作前後兩部。

按總司令楊靖宇的方案,部隊在各縣交界地區夜行晝伏沿“奉海”鐵路以北西行。先組織3個小分隊探路,而後大部隊跟進。但(dàn)敵人的讨伐部隊密布在奉海路兩側各村(cūn)落,使抗聯一軍三師西征部隊無法按原定行軍路線(xiàn)走近路,被迫利用山川地勢,同讨伐的敵人兜圈子。

雖然抗聯一軍三師是(shì)騎兵部隊,但(dàn)不能快速前進。從清原縣夏家堡,轉向西豐縣小楊木林子、經過開原縣聶家溝(今清河區聶家鄉)、鐵嶺縣雞冠山,繞行山路到了撫順縣哈達,在出發向鐵嶺縣橫道河子挺進時,同“三省”“文明”“靠山”“東來勝”“占東邊”“老來好”,等六七幫山林隊相(xiàng)遇,其中有些首領曾在“老北風”韓邦振帶領下,在查家堡子(今新賓縣紅土廟子鄉查家村(cūn))同紅軍接頭時,見(jiàn)着過楊靖宇。在聯絡人員(yuán)接頭時,誤把體貌酷似楊總司令的楊俊恒,當成了楊靖宇将軍,攔在途中要求面見(jiàn)楊總司令。抗聯一軍三師周建華趕緊出面接待他們說:我們是(shì)楊總司令的部下,奉總司令的軍令正執行任務,過不了多久,我們完成任務回來,即約諸位去(qù)見(jiàn)楊總司令。現(xiàn)在我們的任務緊急,不能耽擱行程。山林隊“占東邊”首領說:我們聽(tīng)望哨的說昨天還見(jiàn)到過楊總司令呢,穿件滿軍大衣騎着高頭紅馬、人長得赤紅臉盤、大眼睛、濃眉毛,咋今天就見(jiàn)不上了呢?師長王仁齋出來解釋:總司令未随部隊上來,再多問隻能說軍機不可洩漏。請諸位帶隊伍堅持在這一帶打遊擊,待我們回來即約你們去(qù)見(jiàn)總司令。凡是(shì)抗日的,以後見(jiàn)面的機會多着呢!之後,衆首領才同意在撫順北部與鐵嶺交界地帶活動。

當抗聯一軍三師西征部隊挺進鐵嶺縣橫道河子時,即派小分隊向遼河各渡口偵探敵情,探知(zhī)山林隊“東來勝”,已被興京縣僞警務科招降。“東來勝”爲邀功請賞,主動爲興京縣警務科搜査班、撫順縣警務科搜査班帶路,尾追第三師西征部隊,并指岀紅軍騎兵部隊有入關的動向,且探明部隊中确有紅軍的“楊總司令”,正在指揮這支精幹的騎兵部隊,向遼河大橋及渡口靠近。據此,即電告關東軍中樞,請求快速調集沈陽、彰武、法庫、新民的日僞軍,四出阻截。

對敵人的這一動向,抗聯一軍三師黨委即在鐵嶺縣李千戶鎮小屯召開了緊急會議(yì)因應對策,決定兵分兩路:第一路由楊俊恒、柳萬熙率150名騎兵将敵誘走,待到了鐵嶺縣阿吉,虛晃一槍,再向西行軍,抵法庫的遼河渡口三面船(chuán)南岸的石佛寺,與師部會合;第二路由王仁齋、周建華率主力200多騎兵,出新民縣三道崗子,相(xiàng)約于1937年1月10日到石佛寺與第一路會合。

由于抗聯一軍三師兩路分兵“牽敵”“誘敵”,日僞軍沿途攔截部隊連連失利。1月10日(“三九”第二天),抗聯一軍三師迅速将一分爲二的部隊合二爲一,會合于法庫石佛寺河濱樹(shù)林中。

據三個“探路”“探渡”的小分隊報告:由于天氣反常,雖已屆“三九”,遼河卻尚未完全封凍,河中流冰溫度極低,探測河深處有兩人合高之深,無法強渡,而三面船(chuán)渡口一隻渡船(chuán)也沒有。河冰雖流速較緩,設想搭浮橋就近又(yòu)無器材,如現(xiàn)伐樹(shù)紮木排,人可渡,而馬不可渡,且須舍棄一大部分随軍物資。

王仁齋、周建華臨時與師黨委成員(yuán)商議(yì)對策,研究搶渡遼河大橋的方案。據偵察參謀得到的情報:敵人已将遼河各渡口全面布控,船(chuán)隻已在流冰期全部拉上岸。同時,敵人加強了遼河大橋的防守,增派一個團的兵力在橋頭布陣,将大橋通道封死。據此情報分析,不可将騎兵部隊用于攻堅戰。經過商議(yì),隻有偷渡之策。師長王仁齋建議(yì):後撤一段距離(lí),部隊運動到鐵嶺的柴河一帶,發動群衆尋求渡河辦法,或就地準備渡河器材,待機強渡。師黨委同意了這個建議(yì)。揮師于當晚向鐵嶺縣新台子、催陣堡轉移。部隊出發不到半小時,開始狂風驟起,騎兵逆風而行,戰馬踟躇不前,到達新台子風停後,又(yòu)陰雲密布,以爲要降大雪。但(dàn)不多時,當頭澆下來瓢潑大雨(yǔ)。抗聯戰士雖有軍大衣護身,但(dàn)立即被銅錢大的雨(yǔ)點,把全身打得濕透,還給胯下的戰馬增加了載重量。過1小時雨(yǔ)停了,但(dàn)又(yòu)刮起凜冽的北風,飄起清雪來。天亮時,指戰員(yuán)身上的棉大衣,凍成了堅硬的冰甲,随隊而行的有幾十匹無人騎的戰馬在嘶叫着。這時,才發現(xiàn)夜行軍中體弱的戰士,因冰凍而倒斃于路上。

周建華、柳萬熙立即命人收容戰馬,并派出收容隊返回原路尋找傷病員(yuán)。未走出5裏路,即被日僞軍讨伐隊追擊。師長王仁齋當即決定:選拔身體強壯的戰士,組成一支殿後隊斷後;又(yòu)令各部分别突圍,返回清原的灣甸子、沙河子根據地休整待命。

師長王仁齋、師參謀長楊俊恒二人帶領100名戰士于2月6日返回清原途中的頭道湖堡子,突遭興京縣僞治安隊攔截襲擊。抗聯戰士與數倍于己的敵人拼死厮殺,傷亡慘重,正在危急時,幸得在這一帶活動的左子元部第二團聞訊來援,經兩部夾擊敵人而解圍,使抗聯一軍三師得以回到灣甸子留守處的密營裏休整。

政委周建華、政治部主任柳萬熙,因在後邊組織收容隊,收容掉隊傷病員(yuán)20多名,而後改道走鐵嶺縣柴河堡、開原縣靠山屯、下肥地、上肥地,回到清原紅土廟,聯絡了在那一帶活動的“三省”“文明”等5幫山林隊,約定春節過後,在興京縣的沙河子聚會,商談參加抗日聯軍改編事宜。這次接頭後才弄明白:抗聯一軍三師西征部隊之所以被日軍前堵後追,是(shì)山林隊“東來勝”投敵後,密報日軍造成的。周建華申明:楊總司令的确未曾随師西征。天下體貌酷似的人,多得是(shì),不可亂猜疑。周建華要求各隊首領協助安排了西征的傷病員(yuán),遂于2月9日(臘月二十八)率收容隊返回灣甸子。抗聯一軍三師西征損失很大。開始西征時共有400多人的隊伍,回來的隻剩下百十來人。

(三)

2月15日,抗聯一軍三師派參謀長楊俊恒向楊靖宇報告三師西征情況。楊靖宇聽(tīng)了楊俊恒的報告後,拿出一份寫好的第三師整訓計劃和指示信說:目前第三師的任務是(shì)休養生息,但(dàn)仍須準備再度西征。我們是(shì)二十世紀的現(xiàn)代中國人,特别又(yòu)是(shì)共産黨人,要以自強不息、前仆後繼的戰鬥精神,爲抗日救國做岀榜樣來!人的生命是(shì)最可寶貴的,丹心要盡到救國救民的大業上!我們共産黨人,便是(shì)精忠愛國的先軀要爲中華民族的振興不屈不撓的鬥争,做出精誠的表率,決不虛擲年華!

抗聯一軍三師西征是(shì)抗聯曆史上的一件大事。從1936年12月6日至1937年2月9日,抗聯一軍三師西征從出發到返回清原縣灣甸子留守處共曆時66天。英勇的抗聯一軍三師戰士翻山越嶺,隐蔽接敵,晝伏夜行,嚴密僞裝,忍受着酷寒、饑餓和疲勞在覆蓋着厚厚積雪的山脈和樹(shù)林中連續行軍,以驚人的毅力克服千難萬險,地抵達了預設戰場,并通過大範圍的穿插迂回擺脫敵人的圍追堵截。雖然最終因天氣原因無法渡河,并遭受巨大損失。但(dàn)是(shì)這次戰鬥擴大了抗日聯軍的活動區域,插入了日本侵略者統治較爲鞏固的地區,使生活在那裏的祖國同胞親眼看到了共産黨領導的抗日聯軍正在同日寇進行堅決的鬥争。相(xiàng)信這支紀律嚴明的抗日救國軍隊正是(shì)他們的真正希望之所在,從而擴大了抗日聯軍的政治影響,大大地鼓舞了廣大群衆的抗日熱情。

時至今日,偉大的抗聯精神依然是(shì)激勵我們不斷前行的力量源泉。

作者系鐵嶺市檔案和黨史文獻中心宣教科科長

本文網址:/news/736.html

鐵網管備002014007

技術支持:大友(yǒu)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