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軍在鐵嶺

發布:2021-08-26 10:10 閱讀:5258 次 【 字體:

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軍在鐵嶺

李鐵男

東北抗日聯軍是(shì)中國共産黨領導的東北人民抗日武裝。東北抗聯第一軍是(shì)東北抗日聯軍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的發祥地是(shì)吉林省磐石縣,主要活動在包括吉林中部、東南部和遼甯省東部共25個縣的廣大南滿地區。人數最多時達3500人以上。抗聯第一軍的前身是(shì)1932年6月4日成立的磐石工農反日義勇軍,同年11月改稱中國紅軍第三十二軍南滿遊擊隊,1933年9月又(yòu)改稱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獨立師,1934年11月擴編建立了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1936年7月正式改爲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軍;同時又(yòu)與在東滿一帶發展起來的東北抗日聯軍第二軍聯合,組成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其主要領導人是(shì)偉大的民族英雄、東北抗聯第一路軍總司令兼政委楊靖宇将軍。

1.從磐石義勇軍到人民革命軍第一軍獨立師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了武裝侵占我國東北的九一八事變。1932年1月,中共滿洲省委将張振國和楊佐青先後派往磐石,從事建立工農武裝,開展抗日遊擊戰争的工作。1932年6月4日,磐石工農反日義勇軍(簡稱磐石義勇軍)成立。磐石黨組織和磐石義勇軍成立初期面臨十分困難的局面。1932年8月,滿洲省委将“政治上在滿表現(xiàn)得最堅決的”楊靖宇(當時化名張貫一)作爲省委代表派往磐石。

楊靖宇原名馬尚德,字骥生,又(yòu)名順清,1905年生于河南省确山縣李灣村(cūn)。1927年加入中國共産黨。在河南曾組織領導有名的确山農民暴動和劉家店秋收起義。1929年春被黨派到東北工作,曾任中共撫順特支書(shū)記,全滿反日會黨團書(shū)記,中共哈爾濱市委書(shū)記,黑龍江省委代理軍委書(shū)記,省委候補委員(yuán)。他文武兼備,智勇雙全,有着豐富的對敵鬥争經驗。

楊靖宇根據省委提議(yì),把隊伍名稱改爲中國紅軍第三十二軍南滿遊擊隊,在遊擊隊内建立了黨的特支,楊靖宇任政委。此後,這支隊伍越戰越強,戰鬥力成倍地增長。1933年9月,南滿遊擊隊已經發展到300餘名,其中黨團員(yuán)占一半以上。1933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二周年紀念日,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獨立師在玻璃河套正式宣布成立。獨立師成立不久,10月,敵人的大“讨伐”開始了。面對敵人的瘋狂進攻和屠殺,獨立師鑒于敵我力量對比懸殊,決定獨立師南進開辟新的遊擊區。

2.挺進東邊道

1933年10月27日,獨立師司令部帶領三團和保安連渡過輝發江,跳(tiào)出包圍圈,向東邊道開去(qù)。沿途到處宣傳中國共産黨的抗日主張,宣傳人民革命軍的救國綱領,受到了廣大抗日群衆的熱烈歡迎。1933年12月2日,楊靖宇在寫給省委的報告中講道:“我軍所到之處,到處得到廣大群衆的擁護和愛戴,各地群衆自動殺豬買酒送給隊伍,請求我們隊伍在當地活動。”這時的東邊道,雖然抗日星火(huǒ)遍地,但(dàn)并沒有形成燎原大火(huǒ)。直到獨立師南下東邊道以後,才逐漸将這些分散的武裝抗日力量團結起來,彙成一股統一的聲勢浩大的人民抗日武裝。

在當時活躍于東邊道的無數抗日隊伍中,有一支是(shì)中國共産黨直接領導的抗日隊伍,那就是(shì)1932年8月間成立的王仁齋等領導的海龍工農義勇軍。1933年1月,從磐石到海龍巡視工作的省委代表楊靖宇曾對海龍工農義勇軍進行了整頓,正式将海龍工農義勇軍改稱爲中國紅軍第三十七軍海龍遊擊隊,隊長王仁齋,政委劉山春。同年8月14日,海龍遊擊隊加入抗日軍蘇營,不久又(yòu)同蘇營一起與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獨立師彙合,從此走上新的發展階段。

抗日軍蘇營,原名東北民衆抗日救國軍遊擊大隊。1933年初,田霖與蘇劍飛、楊俊恒在康平、法庫一帶活動。4月底襲擊康平縣城,5月初經法庫進入昌圖縣境與英耀愚、賈秉彜等抗日隊伍聯合,7月15日攻占阜新縣城,7月24日轉移到新民縣境,之後從新台子北越過南滿鐵路到鐵嶺、清原一帶活動。7月29日,田霖不幸壯烈犧牲,蘇劍飛、楊俊恒率部繼續抗日。8月初蘇劍飛将部隊改編爲東北抗日義勇軍遊擊大隊(又(yòu)稱蘇營)。8月14日,蘇營與海龍紅軍遊擊隊相(xiàng)遇,決定海龍紅軍遊擊隊與蘇營合并。9月14日,磐石紅軍遊擊隊派人,将蘇營改編爲東北人民革命軍南滿第一遊擊大隊,大隊長蘇劍飛、政治部主任周建華。從此,蘇營和海龍遊擊隊便開始成爲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的一個組成部分。

3.成立抗日聯軍總指揮部

1934年2月,人民革命軍一師三團在團長韓浩帶領下最早進入西豐、開原、清原、興京、寬甸、桓仁各縣開展抗日活動。清原縣委書(shū)記安日相(xiàng)(原清河溝區委書(shū)記)派韓震、金大目、尹煥3人兵運小組配合去(qù)韓浩聯絡抗日山林隊,爲迎接紅軍主力南下東邊道做好準備。獨立師南下之後,連戰連捷,勢如破竹。各抗日軍紛紛前來接頭,主動要求接受共産黨和人民革命軍的領導。1934年2月21日,在獨立師的領導下召開了抗日大會,有大小17個隊頭參加,經讨論,成立了抗日聯合軍總指揮部。會議(yì)決定,除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獨立師所屬部隊外,其餘參加會議(yì)的抗日軍編成八個支隊,即第一支隊老長青,第二支隊四海山,第三支隊國軍,第四支隊朱司令,第五支隊雙勝,第六支隊保國,第七支隊金山好,第八支隊趙參謀長。抗日聯軍總指揮部的領導成員(yuán):總指揮楊靖宇,副總指揮隋長青,參謀長李紅光,政治部主任宋鐵岩,外交委員(yuán)趙思明(不久後升任副指揮),其餘各隊頭也分别被選爲參謀和委員(yuán)。據1934年5月統計,獨立師的總人數達到370餘名。

1934年7月,爲了争取團結清原、西豐、興京、桓仁的抗日軍共同抗日,楊靖宇率領獨立師司令部兩度南下。每到一地,都要召開群衆會,宣傳抗日救國的道理,這不僅動員(yuán)組織群衆,撒下抗日火(huǒ)種,而且吸收了大批反日青年入隊,使獨立師迅速發展壯大。到1934年8月,獨立師所屬各部隊的活動區域已經擴展到近二十個縣,總人數已近700人。

4.九一八事變前後清河溝地下黨員(yuán)的抗日鬥争

1930年8月清原縣委成立。同時召開第一次執委會,決定成立中共清河溝區委,區委書(shū)記安日相(xiàng),下轄興隆台(清原)、上肥地(開原)、上清河(開原李家台鎮)三個黨支部和西豐老營廠黨小組,共有黨員(yuán)30餘名。1931年8月,海龍中心縣委建立。10月,清原縣的中共黨組織劃歸中共海龍中心縣委領導,清原黨組織的負責人爲李判相(xiàng)(開原縣清河溝人)。

1934年以後,楊靖宇領導下的東北人民革命軍經常到清河溝一帶活動。清河溝的地下黨員(yuán),在白色恐怖異常嚴重的情況下,一直同抗日武裝保持着密切地聯系,給他們送情報、帶路、輸送兵員(yuán)。金世鎮(清河溝共産黨員(yuán))家住松山鎮半拉子山村(cūn),他家就住了一名東北人民革命軍家屬。抗日隊伍經常到他家來聯系工作,他也經常向抗日隊伍傳遞消息。1934年8月,一支抗日武裝到大孤家子西南溝一帶活動。李判相(xiàng)聞訊後,立即派金世鎮、鄭在春、郭仁俊3名黨員(yuán)和那位東北人民革命軍家屬,帶着膠鞋、毛巾等物品去(qù)慰勞軍隊。由于有人告密,李判相(xiàng)、樸萬秀、巨石山、金武喆不幸被捕。窮兇極惡的敵人逐個進行審訊,施以嚴刑拷打。在殘暴的敵人面前,李判相(xiàng)堅貞不屈,同敵人進行了頑強的鬥争。不久李判相(xiàng)等同志慘遭殺害。

1934年12月5日成立了中共通化中心縣委。鑒于清原縣黨組織已被破壞,中共通化中心縣委決定由李奎恒主持中共清原縣委工作。在李奎恒的領導下,中共清原縣委不僅在本縣境内做了很多工作,并把黨的工作發展到東豐、柳河、海龍、開原及興京縣灣甸子等地區,擴大了黨的影響。

1934年6月滿洲省委發布表《關于農民委員(yuán)會與民衆政府》的文件中指出:農民委員(yuán)會的中心任務是(shì),發動并領導廣大群衆反日反滿政治的經濟的日常鬥争,把農民委員(yuán)會造成農村(cūn)裏真正的政治機關。根據指示精神,在南滿的東豐、西豐等地相(xiàng)繼建立了農民委員(yuán)會。據不完全統計,到1934年11月末爲止,在南滿地區建立的農民委員(yuán)會有300多個。

1934年8月20日,在中共南滿特委領導下,成立了南滿抗日總會,通過了反日鬥争綱領和反日會章程。此後,在磐石、西豐等廣大南滿地區,都相(xiàng)繼成立了反日會。

事實上,農民委員(yuán)會以及反日會等,在組織群衆開展抗日救國活動、動員(yuán)參軍參戰,籌集軍需給養支援人民革命軍等方面,起到了人民革命政府所起的作用。

5.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第三師成立

1934年11月5日至10日,中共南滿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召開,宣布成立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下設兩個師。軍長兼政委楊靖宇,一師師長兼政委李紅光,副師長韓浩。二師師長兼政委曹國安。1935年4月19日,蘇劍飛犧牲,楊靖宇決定把蘇營改編爲第二教導團(三師班底),團長楊俊恒,政委周建華,王仁齋調軍部任副官長,籌備組建第三師。1935年6月,二師參謀長李松波率部到磐石、東豐、西豐活動。

1935年8月1日,中共中央發表了《八一宣言》。指出:必須建立一支由一切願意抗日的部隊組成的抗日聯軍,以盡抗日救國的天職。東北的抗日武裝就是(shì)在宣言的号召下,建立起“東北抗日聯軍”的。

1935年8月以後,楊靖宇率領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連戰連捷。截至1935年底,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總人數已經達到1600餘人,比1934年增加一倍。根據“三三”制建制的要求,于1936年5月間,在興京縣草盆溝正式建立了第一軍第三師。三師是(shì)由原第二教導團、五團的兩個連和遊擊大隊等改編而成的。師長王仁齋,政委周建華,參謀長楊俊恒,政治部主任柳萬熙。下轄第五、第七兩個團。

三師成立後,即以興京、清原爲中心,在包括撫順、開原、柳河、西豐等縣在内的區域裏進行抗日遊擊鬥争。剛剛成立的第三師開到平頂山、巨流河、老城、永陵一帶後,與活動在清原、開原、西豐邊界的抗日軍金山好部配合行動約月餘,便分兵兩路向撫順和開原方向發展。7月,師長王仁齋率隊從興京岔路子出發,挺近撫順地區。另一部在政委周建華的帶領下,深入開原東南部山林地帶進行抗日鬥争。一次在老龍頭下邊截擊敵人汽車當場擊斃日本人武島,并将敵人汽車燒毀。從此,沈海鐵路沿線(xiàn)各處都有人民革命軍活動的足迹,震懾了敵人,也爲一軍西征準備了條件。

6.東北抗日聯軍成立

1936年2月10日,中共駐共産國際代表團以中共中央名義下達了《爲建立全東北抗日聯軍總司令部決議(yì)草案》,提及全東北抗日軍隊統一名稱,改爲“東北抗日聯軍”。2月20日,由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軍至第六軍軍長楊靖宇、王德泰、趙尚志、李延祿、周保中、謝文東和湯原遊擊隊、海倫遊擊隊具銜,發表了《東北抗日聯軍統一軍隊建制宣言》,宣布廢除抗日軍一切不同名稱,一律改組建制爲東北抗日聯軍第一、二、三、四、五、六,以及抗日聯軍遊擊隊。從而邁進了一個新的曆史階段——抗日聯軍時期。

1936年7月,魏拯民同楊靖宇主持召開河裏會議(yì)。決定将抗聯一、二軍合編爲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第一路軍領導第一、第二兩個軍,共六個師,即第一軍的一、二、三師,第二軍的一、二、三師改稱爲四、五、六師。第一路軍總司令兼政委楊靖宇,副司令王德泰。同時決定将東滿、南滿兩個省委組合成一個南滿省委、領導第一路軍,由魏拯民任省委書(shū)記。成立抗聯第一路軍時,抗聯第一軍總人數約3000餘人。

7.一軍的兩次西征

東北抗日遊擊戰争在較長的一段時間裏,是(shì)在與中央和關内紅軍斷絕直接聯系的情況下進行的。爲了配合紅軍北上抗日,打通與黨中央和關内人民抗日武裝鬥争的直接聯系,改編東北抗日聯軍獨立作戰的局面,并努力開辟新的抗日遊擊區,抗聯第一軍先後組織進行了兩次有名的西征。

1936年6月28日,由軍政治部主任宋鐵岩、一師師長程斌、參謀長李敏煥率領一師400餘人出發西征,奮戰月餘,使部隊受到不小的損失。

1936年11月,一軍軍部召集三師師長王仁齋、政委周建華、參謀長楊俊恒等開會,要求三師用半個月時間編制好騎兵隊,進行西征。三師的西征策略是(shì)把三師部隊全部改成騎兵,趁冬季遼河封凍之機,快速沖過南滿鐵路和遼河,挺進熱河一帶,與關内部隊取得聯系。經過三師幹部戰士的積極努力,按時完成了籌集馬匹、調查了解路線(xiàn)等項任務。但(dàn)新編成的騎兵隊,在用具、技術等方面都有許多不足之處。這支西征軍于11月下旬從興京縣出發,克服了重重困難,進行了一系列戰鬥,沖破了敵人的嚴密封鎖,僅用一個月時間,部隊過清原、越鐵嶺,跨南滿鐵路,到達遼河岸邊。不料當年冬季氣候暖和,冬季還下雨(yǔ),遼河沒有封凍,因此,西征軍被阻于東岸。加之一個月的行軍較快,有時晝夜兼程,人馬得不到休整,部隊不斷減員(yuán),帶路的同志犧牲後,道路不熟,使西征隊伍繼續前進遇到極大困難。同時,由于三師騎兵隊進軍神速,并且三師參謀長楊俊恒和楊靖宇同姓,相(xiàng)貌又(yòu)相(xiàng)似,敵人誤以爲是(shì)楊靖宇在率師西征,益增驚恐,很快調集了大批兵力,前阻後追。三師停留在遼河岸時,後面追兵急至;在無法找到渡船(chuán)的情況下,隻好繞道返回,西征計劃又(yòu)未實現(xiàn)。

三師西征損失很大。開始西征時共有四百多人的隊伍,因馬匹、用具很差而掉隊及戰鬥犧牲,回來的隻剩下百十來人,于1937年春返回清原、西豐、興京一帶活動。

8.爲牽制日軍進關而英勇戰鬥

1937年“七七”事變後,東北抗日遊擊戰争的戰略地位發生了重要的變化。毛澤東在《抗日遊擊戰争的戰略問題》中所指出的,“東三省的遊擊戰争,在全國抗戰未起以前,當然不發生配合問題,但(dàn)在抗戰起來以後,配合的意義就明顯地表現(xiàn)出來了。那裏的遊擊隊多打死一個敵人,多消耗一個敵彈,多鉗制一個敵人使之不能入關南下,就算對抗戰增加了一分力量。甚至給予整個敵軍敵國以精神上的不利影響,給予整個我軍和人民以精神上的良好影響,也是(shì)顯而易見(jiàn)的。”因此,東北地區共産黨的組織積極領導東北人民的抗日鬥争,使東北抗日遊擊戰争邁入了一個新時期。

7月25日,抗聯第一軍發表《爲響應中日大戰告東北同胞書(shū)》,号召東北全體同胞爲“恢複中國人之東北”而戰。确定了以遊擊戰争全面鉗制日寇進關,支援關内抗戰的戰鬥任務。在東南滿廣大地區裏,猛烈地開展遊擊戰争。

1937年7月中旬,楊靖宇親率抗聯一軍直屬部隊約150人,在清原縣沙河子同三師會面。在西征中受到嚴重損失的第三師,這時也積極行動起來。周建華政委和柳萬熙主任率領隊伍在清原、開原、西豐一帶進行遊擊戰争,王仁齋師長帶領第二連深入到沈陽、撫順一帶活動。7月18日,三師一部在周建華和柳萬熙的指揮下,在開原縣南東松木嶺,與日寇園部部隊岡田讨伐隊交戰,擊斃岡田中佐和坂本少佐及士兵共13名,挫敗了日寇的嚣張氣焰,使敵人驚恐異常。同月,又(yòu)在清原縣七道河子設伏擊毀敵人汽車1輛,打死日寇20多人,繳獲機槍1挺,長短槍20餘支及其他戰利品。後來這支隊伍來到西豐縣境,廣泛活動在十八道背、城子山、涼泉、房木鎮一帶。王仁齋師長帶領三師遊擊隊到達沈陽郊區後,曾幾次入沈陽城内活動,搞得敵人很不安甯。10月末返回清原、西豐、開原一帶活動。不久,王仁齋師長帶着警衛員(yuán)從筐子溝裏去(qù)南嶺楊大堡籌集子彈,行至釣魚台時突遭敵人埋伏襲擊,壯烈犧牲。

1937年秋,三師參謀長楊俊恒調任一軍參謀長,協助楊靖宇參謀軍務。

1937年冬,敵人加緊對抗日聯軍的“讨伐”。爲了保存力量,三師政委周建華和政治部主任柳萬熙帶領隊伍,由西豐向清原柳木橋子撤退。行至開原、西豐、清原交界的夾皮山時,與七縣聯防的日僞軍遭遇。殺出重圍之後,又(yòu)在開原縣蠢溝通駐清原的日軍守備隊短兵相(xiàng)接。周建華政委在掩護隊伍撤退時,英勇犧牲了,年僅二十四歲。

師長、政委在短期内相(xiàng)繼爲國捐軀,抗聯三師的領導重任就從此落在了政治部主任柳萬熙一人身上,在極度困難的條件下,他繼續率領三師全體戰士轉戰于冰天雪地、叢山密林之中,抓住有利戰機不斷地打擊敵人。1938年,柳萬熙又(yòu)率部返回西豐縣,正是(shì)這種遊擊戰術,才使我小部隊在敵人的勢力範圍内生存下來,而且還不斷地騷擾和殲擊日寇。從清原回西豐的途中,柳萬熙就率部伏擊了由西豐去(qù)房木鎮的日寇軍車,不僅擊斃了鬼子龜井,而且活捉了田村(cūn),使這一帶日寇再次受挫。後來日寇日益加緊圍困,抗聯活動區域日趨縮小,不得不退入密營。

9.在極端困難條件下與敵周旋

日本侵略者爲斷絕我軍的物資供應來源,摧毀我軍的生存條件,加強了對抗日聯軍的經濟封鎖。敵人對包括糧食、棉布、棉花、鹽、火(huǒ)柴等一切生活必需品,實行“配給制”。同時禁止向遊擊區運輸任何物資。在我軍活動區域中的大小城鎮,禁止所有物資的自由買賣,一律實行“專賣”。而且每日隻允許三個小時的買賣,還要對每一個買東西的人進行監視和限制。對集團部落周圍的耕地也做出種種限制,如禁止種植可供直接食用的土豆、玉米、豆類等作物;禁止在“警備道路”附近種植高稞植物等。對抗聯在深山裏栽種的糧食蔬菜以及在深山密林裏儲藏的糧食等食品,進行偵察和破壞。對資助抗聯的民衆,發現(xiàn)後一律槍殺。總之,敵人千方百計地切斷抗聯的物資來源,妄圖從生活上置抗聯于絕境。

1938年秋,日軍在西豐全縣實行“歸屯并戶”,把分散居住在山溝裏的農戶,限期歸到“部落”。在部落周圍挖壕溝、砌圍牆,車馬行人出入均走大門,晚上設崗巡邏。1938年秋,僞警察來到西豐縣拐磨子溝,将不願意搬遷百姓家草房點着,整了拐磨子溝有33個大院、470多間房子被毀于一旦,變成一片廢墟。1939年3月,僞開原縣城警察署到周家窩棚附近破壞了百姓35戶(150口人)的房屋,強行将這些戶遷入周家窩棚村(cūn),并修築了高4米、寬1米、長350米的土牆。每個集團部落容納30至50戶,多者100餘戶。群衆出入要挂号,種地也不準離(lí)部落太遠,緻使大片耕地撂荒。西豐縣在1938年全縣有耕地212萬畝,1939年時僅有184萬畝,耕地減少了13%。此外日軍還到處設置“警防所”和實行“回收民間武器”“調查戶口”等一系列所謂“治本”措施。同時把抗聯活動地區内民衆的糧食都強制收繳,運走或配送到其他地方,對抗聯活動地區内的民衆僅配給二、三日的糧食。這一切使抗聯第一路軍處于極度困難之中。隊伍終年生活在渺無人煙的原始森林裏,與饑寒相(xiàng)伴,真是(shì)“天大的房,地大的炕;火(huǒ)是(shì)生命,森林是(shì)家鄉;野菜野獸是(shì)食糧。”抗聯戰士所受的苦、遭的難,是(shì)無法想象的。但(dàn)是(shì)楊靖宇領導的抗聯第一路軍的英雄們并沒有屈服,他們仍然堅持着英勇頑強的苦鬥。

1938年6月29日,一軍一師師長程斌等80餘人叛變投敵。程斌叛變後把抗聯一軍的重要部署和軍事機密全部洩露給敵人,使抗聯一軍面臨嚴重困難的形勢。楊靖宇、魏拯民等于7月中旬召開緊急會議(yì),決定改編一路軍,将抗聯一、二兩軍統一改編爲三個方面軍和一個總部警衛旅,實行分區作戰。主力部隊撤出老嶺遊擊區,同時決定取消再次西征的軍事行動計劃。原屬一軍三師第七團改編爲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第二方面軍第七團。

根據老爺嶺緊急會議(yì)的部署,抗聯第一路軍各部陸續向通化、臨江一帶移動。1938年8月2日上午,楊靖宇率領剛編織成的警衛旅及二師一部約400多人,在輯安縣埋财溝發現(xiàn)敵情。楊靖宇率部在埋财溝設伏殺敵。在争奪制高點的戰鬥中,二師師長楊俊恒中彈壯烈犧牲。

1939年秋季起,敵人調集75000餘人參加“讨伐”,傾其全力對楊靖宇及其領導的抗聯第一路軍進行瘋狂的“圍剿”。1939年秋末,楊靖宇率部與魏拯民決定爲保存實力,免遭敵殲滅性打擊,将一路軍編成小部隊化整爲零,分散遊擊。1939年底,楊靖宇率部爲了甩掉敵軍的追擊,在濛江、撫松、臨江、金川、輝南等地同敵人迂回周旋,作戰數十次。但(dàn)是(shì)由于連續轉戰不得休整,連凍帶餓,傷亡慘重,隊伍陸續減員(yuán)。據記載,1939年12月24日,楊靖宇帶領的隊伍尚有400餘人,到1940年1月,就隻有200人左右了。1月末,楊靖宇率部進入濛江縣五斤頂子密林裏。這時,楊靖宇身邊隻剩下60多人。2月2日,楊靖宇身邊還有20多人了。2月23日,楊靖宇将軍壯烈犧牲。在生死關頭,楊靖宇大義凜然,氣沖霄漢,殺身爲國,視死如歸。

1940年春季,柳萬熙率領十三名戰士駐在臨江黑瞎子溝密營,被叛徒出賣壯烈犧牲。

1941年3月12日,一路軍餘部混合編成一路軍第一支隊。此後,抗聯第一路軍餘部在東北抗聯教導旅和東北黨委員(yuán)會的統一領導下,堅持鬥争,直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國主義無條件投降。

爲彰顯楊靖宇将軍的光輝戰鬥精神,密切人民軍隊與群衆的血肉關系,中共中央東北局于1946年2月10日決定成立東北民主聯軍“楊靖宇支隊”和“李紅光支隊”。1946年2月23日,遼東軍區将集結在通化的南滿一支隊的鐵嶺義勇團改編爲楊靖宇支隊。

10.不能忘卻的記憶

2020年1月3日,“重走抗聯路領悟抗聯魂——穿越城子山林海雪原”活動,在西豐縣拉開帷幕。抗聯一軍後代馬繼民(楊靖宇嫡孫)、鄧蘊超(周建華嫡孫)在西豐縣向原南滿地區的盤石、寬甸、桓仁、新賓、本溪、岫岩、桦甸、柳河、輝南、清原、開原、靖宇等主要縣黨委和政府發出倡議(yì):

第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爲指導,牢固樹(shù)立“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好“兩個維護”,旗幟鮮明地抵制和反對曆史虛無主義,弘揚和傳承偉大的東北抗聯精神。

第二、整合發掘共享“東北抗聯第一軍”在紅色資源,通過發掘各個縣的抗聯遺址遺迹,布點、連線(xiàn),共同打造出“抗聯第一軍東北抗聯路”。

第三、以“東北抗聯路”爲紐帶,實現(xiàn)各縣之間全域旅遊的戰略發展合作,精心規劃,齊心協力,共同補齊“短闆”,拉長“長闆”,加固“底闆”,在“創新”中,實現(xiàn)旅遊事業的振興發展。

第四、在弘揚和傳承偉大的“東北抗聯精神”中,激發出更大的内生動力和發展活力,實現(xiàn)各縣之間的經濟發展戰略協作,取長補短,互相(xiàng)促進,共同發展。

東北人民的抗日武裝鬥争,是(shì)全國抗日戰争的一個組成部分。曆史證明,東北人民的抗日武裝鬥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戰争中是(shì)發動最早,時間最長,條件最艱苦,戰鬥最慘烈的抗戰,拖住了日軍“北進”的後腿,撥慢(màn)了日軍“南進”的時鍾,牽制住大量的敵軍,将永遠在世界反法西斯史冊上熠熠閃光,永垂不朽。正如毛澤東主席在《論聯合政府》一文中說的那樣:“中國人民的抗日戰争,是(shì)在曲折的道路上發展起來的。這個戰争,還是(shì)在一九三一年就開始了。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本侵略者占領沈陽,幾個月内,就把東三省占領了。國民政府采取了不抵抗政策。但(dàn)是(shì)東三省的人民,東三省的一部分愛國軍隊,在中國共産黨領導或協助之下,違反國民政府的意志,組織了東三省的抗日義勇軍和抗日聯軍,從事英勇的遊擊戰争。這個英勇的遊擊戰争,曾經發展到很大的規模,中間經過許多困難挫折,始終沒有被敵人消滅。”

東北抗日聯軍14年艱苦卓絕的英勇鬥争,黨和人民給予了高度的評價。正如1948年1月1日中共中央東北局決定中指出的:“前東北地下黨組織之黨員(yuán)與抗聯幹部同志們,在黨中央領導與抗日救國的總的政策之下,曾在極艱難複雜(zá)環境中對日本帝國主義和僞滿洲國進行了長期的殘酷的英勇鬥争,曾得到東北人民的愛戴。‘八一五’東北光複初期,又(yòu)協同蘇聯紅軍及八路軍、新四軍,最後擊敗日寇,解放(fàng)了東北。是(shì)中國黨光榮曆史不可分的一部分。”

(作者系鐵嶺市檔案和黨史文獻中心黨史宣教科科長)

本文網址:/news/658.html

鐵網管備002014007

技術支持:大友(yǒu)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