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史資料(一) 中共鐵嶺地委第二任組織部長曾志

發布:2012-08-13 12:06 閱讀:6315 次 【 字體:

中共鐵嶺地委第二任組織部長曾志

張冠

中共鐵嶺地(市)委第二任組織部部長曾志,是(shì)中國共産黨的優秀黨員(yuán),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産主義戰士,中共組織戰線(xiàn)傑出的領導者,原中共中央顧問委員(yuán)會委員(yuán),中央組織部原副部長。

在1945年12月至1947年9月,曾志在鐵嶺地區先後擔任中共遼西(遼吉)一地委組織部部長、遼吉一地委黨校校長、遼吉一地委路西工作委員(yuán)會書(shū)記等職務。1945年11月25日,中共遼甯省工作委員(yuán)會分兩路由沈陽撤出。一路由陶鑄率領撤往中長鐵路以西的新民,在法庫成立中共遼西省委,陶鑄任省委書(shū)記;一路由白堅率領撤往中長鐵路以東的本溪,成立中共遼甯省分委,白堅任省分委書(shū)記。1945年12月初,中共遼西省委決定成立中共遼西第一地方委員(yuán)會,撤銷鐵嶺中心縣委(即鐵嶺地委),其所轄的各縣并入遼西一地委,任命中共沈陽市委書(shū)記孔原兼任遼西一地委書(shū)記,管轄鐵嶺、開原、沈北、法庫、康平并統一指導沈陽市的工作。孔原、曾志召開了幹部會議(yì),傳達了省委指示,宣布了幹部任命,布置了工作,由曾志擔任中共鐵嶺地委第二任組織部部長。當時,遼北地區是(shì)遼吉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是(shì)中國共産黨與國民黨争奪最激烈、戰鬥最頻(pín)繁、環境最艱苦的前沿地區。曾志負責主持地委機關的日常事務工作,始終堅持戰鬥在對敵鬥争的最前沿,先後轉戰鐵嶺、法庫、康平等地,領導和參與中共遼西(吉)一地委的建黨建政、建立第一道防線(xiàn)、秀水河子戰鬥的支前、發動群衆進行反奸清算、減租減息、分開拓地、剿匪反霸、東進反攻等一系列工作。在曾志等人的領導下,遼北人民積極投身于解放(fàng)戰争的洪流之中,爲遼甯和東北的解放(fàng)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曾志(1911—1998),女,原名曾昭學,湖南省宜章縣人。1911年4月4日出生于一個清貧的知(zhī)識分子家庭。由于受社會進步思潮的影響,毅然走出家門,在1923年考入衡陽省立第三女子師範學校。1926年8月考入湖南衡陽農民運動講習所,并且改名曾志,寓意是(shì)表達其投身革命的堅強意志,徹底擺脫封建家庭的羁絆。在20名女生中,隻有她在嚴格的軍訓和鬥争中堅持下來。1926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産黨。1927年春起,先後任衡陽地委組織部幹事、郴州中心縣委秘書(shū)長。她多次躲過了國民黨反動派的搜捕,并且參加了湘南暴動。湘南起義後,18歲的曾志當選爲湘南工農兵蘇維埃政府的秘書(shū)長,親自帶領農民自衛軍清算劣紳地主,後擔任郴州第7師黨委辦公室秘書(shū)。1928年4月上井岡山,先後任紅4軍後方總醫院黨總支書(shū)記、紅4軍組織科幹事、紅4軍前委工農運動委員(yuán)會民運股股長、婦女組組長,參加了著名的“黃洋界保衛戰”。她與賀子珍、康克清、賀怡等人一起成爲最早上井岡山的紅軍女戰士。1930年6月起,先後擔任廈門、福州中心市委秘書(shū)長,閩南特委組織部部長,福安中心縣委委員(yuán),閩東特委組織部部長,福霞中心縣委書(shū)記。土地革命戰争期間,她的第一任丈夫夏明震和第二任丈夫蔡協民先後爲革命英勇犧牲,3個小孩或忍痛送人或爲籌集黨的活動經費(fèi)而被迫賣掉,爲革命事業付出了巨大犧牲。1932年與陶鑄結婚,婚後不到一年,陶鑄奉命去(qù)上海向黨中央彙報工作,不久便被捕入獄。曾志堅持在閩東一帶,同葉飛一道領導遊擊戰争。

抗日戰争時期,1937年9月,先後任湖北臨時省委婦委書(shū)記、湯池農村(cūn)合作訓練班黨支部書(shū)記兼教員(yuán)。1938年10月任荊門、當陽、遠安中心縣委書(shū)記。1939年12月,赴延安入中央馬列學院和中央黨校學習。1940年秋,任中央婦委秘書(shū)長。1941年生下了與丈夫陶鑄惟一的女兒陶斯亮。解放(fàng)戰争時期,先後任中共沈陽市委委員(yuán)、中共鐵西區委書(shū)記,中共遼西(吉)一地委組織部部長,中共遼吉省委委員(yuán),遼吉一地委路西工作委員(yuán)會書(shū)記、遼吉五地委副書(shū)記,中共遼北省委委員(yuán)、中共遼北五地委副書(shū)記,中共沈陽市委常委、職工部部長,沈陽市工會、婦聯籌備處主任。1949年5月任武漢市軍管會物資接管部副部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曆任武漢市軍管會物資接管部副部長,中南軍政委員(yuán)會委員(yuán),中南局工業部副部長兼廣州電業局局長、中共廣州電業局黨委書(shū)記,中共廣州市委書(shū)記,中共廣東省委委員(yuán)、常務委員(yuán)、書(shū)記處候補書(shū)記等職。“文化大革命”期間,和丈夫陶鑄一起與“四人幫”及其同夥進行了針鋒相(xiàng)對的鬥争,因此遭到批判并被遣送到粵北農村(cūn)勞動。1972年被周總理安排到陝西臨潼的部隊幹休所定居。1973年毛澤東主席回憶井岡山的戰友(yǒu)時說:“陶鑄是(shì)陶鑄,曾志是(shì)曾志”,批準曾志回到久别的北京定居。1977年12月恢複工作,任中共中央組織部副部長。堅決貫徹執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xiàn)、方針、政策,參與組織平反冤假錯案,落實幹部和知(zhī)識分子政策,使大批老幹部和科技人員(yuán)重新走上工作崗位。1983年離(lí)休。1987年9月10日至14日,鐵嶺市委、市政府、軍分區聯合召開“解放(fàng)戰争時期中共遼吉一地委老幹部座談會”,審定遼吉一地委時期的活動史料,中顧委委員(yuán)、原中共遼吉一地委組織部部長曾志應邀參加座談會。9月15日至16日,曾志在鐵嶺市委書(shū)記徐文才、市政協主席陳福隆陪同下到40年前工作過的法庫、康平等地參觀訪問,看望幹部群衆,祭掃了康平縣“遼吉一分區烈士陵園”,勉勵大家要發揚革命傳統,邁開改革新步伐,把革命老區建設好。在黨的十二大上,曾志當選爲中顧委委員(yuán),并任中顧委臨時黨委副書(shū)記。是(shì)中國共産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候補代表,中共第八次、第十二次、第十三次、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中共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特邀代表;還當選爲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三、四、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yuán)會委員(yuán)。她在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曆經各種艱難困苦,但(dàn)對共産主義的信念始終如一,依然毫不動搖,爲黨和人民艱苦奮鬥了一生,将畢生精力無私地奉獻給了中國人民的革命和建設事業。

1998年6月21日21時39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7歲。根據曾志生前遺願,喪事從簡,不舉行送别活動。遺體于6月26日在北京火(huǒ)化。留下遺囑把省吃儉用節省的6萬多元錢全部捐獻給陶鑄的家鄉祁陽和她的家鄉宜章兩縣的“希望工程”。她的高尚品德和優秀情操,赢得了廣大幹部群衆的尊敬和稱贊。曾志病重期間和逝世後,江澤民、李鵬、朱基、李瑞環、胡錦濤、溫家寶、吳邦國、賈慶林、曾慶紅、李長春、羅幹等前往醫院看望或以不同方式向其家屬表示慰問。

本文網址:/news/2.html

鐵網管備002014007

技術支持:大友(yǒu)科技